几十年来,制造业的蓬勃发展,让中国赢得了 “世界工厂”的称号。随着科技的进步,中国制造业正面临着新一轮转型。中国制造业目前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有哪些亟需突破的部分?未来还将诞生哪些投资机会?
近期,蔚来资本董事总经理李尧受邀出席投中“第16届中国投资年会·年度峰会”,并在“中国制造,从跟跑到领跑”圆桌对话中发表重要观点。
李尧从两个维度分析了中国制造的发展现状,他认为,市场需求与产品端的优势让中国制造的发展持续向好。未来,我们仍需要在基础技术与产品上进行长期积累,助力中国制造迈向新高度。同时,李尧还表示,中国制造在电动化、能源、车用半导体、出海等领域都拥有巨大机遇。本文摘录了其部分观点内容。
目前,汽车行业已经成为除房地产以外的第二大支柱性产业,占GDP的10%左右。我在汽车投资行业从业15年,见证了汽车行业高速发展的历程。在2007-08年时,外资车厂的本土生产非常困难,核心零部件也很难本土化。而今天我们可以看到外资车厂的本土化率基本上可以达到90%-95%的水平,如特斯拉,除了一些核心的芯片等部件,它的大部分都进行了本土化。
我想从两个维度分享我在看项目时对中国制造的一些发现。
第一个维度是产品端。中国无论是新能源汽车、机器人或是智能硬件都是非常领先的。很多出海的硬件,如扫地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竞争力都很强。
第二个维度是供应链这一端。中国的供应链这一侧仍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在整个汽车行业里面,我把规律大致总结为“三强三弱”。
第一强是大件比较强,越往小的东西比较弱。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重型的机械、压机,中国在智能制造这个领域实力强大。越往小走,如一些核心的芯片,就是“卡脖子”的事。
第二强是算法强,软件弱。深度学习和AI近几年在中国比较火,中国有一些顶尖的科学家在算法和人工智能的领域有很强的积累,但是我们现在在软件层面还是比较落后的,包括CAE、CAD这些全部需要进口。
第三,设备强,工艺弱。现在如果大家去看整车的制造端,机器人、机械手臂的自动化程度都很高,而且这些比较重要的设备已经都实现了国产化。但是如果我们去细纠一些具体的生产工艺,这些工艺还有很多掌握在外资或海外公司手里,自主可控的程度仍然较低。
除了整车制造,动力电池以及一些其他的核心材料,如光学薄膜,以及很多制造工艺目前国内还是没有掌握,这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是良率上不去。一些关键的、很小的点,如新材料喷涂的喷嘴,都需要从日本、德国进口,这个件虽然很小,但整个生产的工艺会很大程度受限于这个零部件。
总结来说,中国制造的发展持续向好,因为我们有市场需求,产品端也很强。未来,我们仍需要在基础技术与产品上进行长期积累,助力中国制造迈向新高度。
在蔚来资本聚焦的领域中,有三部分市场拥有巨大机会。
第一部分是电动化。目前,整个乘用车市场的新能源渗透率不到30%,我们认为到2030年,电动化将发展成为一个万亿美金的市场。
第二部分是与能源相关的机会。电动化衍生的一个需求是能源,过去的能源以化石能源为主。当下,化石能源向非化石能源的转变趋势持续加速,这也催生了一系列新的能源补给体系,如充换电等。
第三部分是车用半导体。以手机为例,早期的普通手机芯片价值约十几美金,到了智能手机时代,其芯片价值已经增长至约200美金,增幅高达十几倍。这个逻辑在智能汽车领域同样适用,我们认为,智能电动车将为芯片行业发展带来更多机会。
除了以上市场,我们认为中国企业出海也将有巨大机会。关于出海,企业需要重点关注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专利问题。出海企业的技术必须达到全球领先的水平,如果中国企业只是单纯地做进口替代,就有可能涉及专利等问题。涉及专利问题的车在国外是很难销售的。
第二,中国企业要做全方位能力的出海,而不仅仅是产品出海。即企业要做的是产品、服务体系以及品牌全方位能力的出海。相信大家也看到了中国产品的出海地正在从亚非拉国家逐渐向欧美转变,我们认为后续的机会还是非常多的。